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出版:《文学教育》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1672-3996
国内统一刊号:42-1768/I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语 言:中文
出 版 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wxjy@wxjyzzs.cn
在线编辑QQ :1835107651
投稿邮箱 : wxjy@wxjyzzs.cn
QQ: 1835107651
本文发表于《文学教育》 2021年4期
刘亲荣
内容摘要:文章从“課程思政”教育的背景入手,提出了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并分别从课程的特点、文体知识、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多方面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析其实现融合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职应用写作 育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总源头。
自此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2018年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及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就“立德树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给各类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围绕 “课程思政”的育人途径纷纷开展了探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虽说应用写作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应用写作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佳,学风现状不容乐观,作业与老师的期待相去甚远,如有学生上课不认真听、作业网上抄、补考重修面大等现象存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有利于教师认真进行学情分析,如,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基础能力、心理特点等。通过学情分析,因材施教,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2.有利于提高应用写作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升育德能力。习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2]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关系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应用写作中许多文体有较强的政策性,既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遵守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及发文机关的行文意图,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政理论水平。而当前应用写作教师专业素质虽高,但缺少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知识,对党史和国家相关政策的理解存在片面,甚至是偏差等现象。为此,应用写作“课程思政”的改革能有效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课程特点和功能,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融入课程教学中,以积极的心态传播正能量,促使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同步提高。
3.有利于改变教师“重技能、轻思政”的传统教学观,提高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应用写作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有政策性、规范性的特点。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综合素质高、写作能力强的应用写作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但是,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重技能、轻思政”的专业教育模式下,高职应用写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很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课堂上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提升,在开发人的写作潜能、增强人写作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人格健全与价值引领等方面是不足的。因而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当前“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下,应用写作教师通过积极探索应用写作课与思政课共频共振的契合点,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将“立德树人”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环节,知识、技能、素质三者相得益彰,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也解决了长期以来应用写作教师“重技能、轻思政”的传统教学观。
二.应用写作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及融合的有效路径分析
课程思政的最佳途径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思政元素潜移转化融入到教学中,因各门课程的特点不同,其蕴含的思政元素也不同,切不可照搬。应用写作课程既有一般课程的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充分挖掘其思政教育元素,并从多方位、多渠道融入课程教学,最终实现课程“立德树人”的效果。
1.从课程的特点中挖掘课程思政教育的元素,培养学生优良的工作作风。应用写作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书面交际工具。[3]作为书面沟通的写作与其它写作相比,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要求写作主体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品德情操方面的修养,既需要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又需要了解行文单位的文化与意图。学生往往因对国家或学校的政策、文化了解甚少而难以写出符合规范的应用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学校公布的相关制度、规划、方案、通知、通报、简报等文体为例,宣传当前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学校的制度、文化、办学理念等,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如,笔者所在学校是以林业、园林、环保等专业为主要特色的高职院校,“咬定青山不放松”“树木树人,知行合一”分别是学校的办学精神及校训。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学生专业及学校办学的特色,广泛宣传习近平的“两山”理论,并通过开展与“生态”为主题的写作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通过这种“寓德于教”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宣传了国家的政策和学校的文化,也强化了写作主体主动提高写作理论修养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工作作风。
2.从文体知识中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法制意识。应用写作的最大、最本质的特点是实用性、规范性。每一个文体知识都是为了解决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达到某种目的而写的,但每一个文体都有着他们各自的特点及功能,写法上也有相对规范的格式,因此,教师可从每一类文体的特点或功能中充分挖掘思政教育的元素。如,公文类文体,格式上及程序上要符合《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这体现出它的规范性和程序性;语言辞令间更应注重礼节,选择适合身份角色的语言,如上行文中“请示”的尾语常用“当否,请批复”“以上请求妥否,请批示”等商榷性惯用语,不能用“希望”“要求”等语气生硬、态度强横的语言,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礼节。教师在教学时可结合这些公文文本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规则意识及礼仪规范意识。又如,经济契约类文书,其基本特点是合法、平等、自愿、公平、诚信,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知法守法、诚实守信,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弘扬民主法治观念。
3.從教学方法、手段上挖掘课程思政教育的元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用写作与文艺作品不同,它是以实用为目的的,有相对稳定的格式,语言要求简约,没有文学作品那种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修饰语,因此,应用写作课堂常常让学生感觉到单调、枯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案例教学法,精心选择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的例文融入课堂教学,并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集视听一体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欣赏案例时不知不觉的思想得到了熏陶,心灵得到了净化。如在讲解“建议书”时,教师可先播放电视剧《秦始皇》中关于李斯向秦王呈奏折的片断,同时给学生讲解历史上关于李斯的《谏逐客书》的历史背景,告诉学生这篇优秀的古代公文与现在的“建议书”的关系,等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入历史知识、人物典故等教学案例,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建议书”的兴趣,还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从中领悟“建议书”文体语言风格及写作立场。
4.从实践教学环节中挖掘课程思政教育的元素,培养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些实践项目供学生训练。应用写作课程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加强实践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通过多看、多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可结合文体知识设计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与写作训练深度融合的写作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实现应用写作课“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如,在开展“调查报告”“专题活动策划”“宣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可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结合地方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及民俗文化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融入到这些写作训练中,可先布置学生开展相关文化的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对相关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让布置他们为当地的某项文化活动做一次“专题活动策划”,并撰写一篇“新闻稿”。此举,不仅解决了应用写作类课程教学过于枯燥及“人文性”不足的问题,还能潜移默化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有民族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08.
[2]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9-10/6575002_2.shtml#t1463549998915.2019-09-10.
[3]王婕等.应用文写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1.
基金项目: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研究”(201416JG)的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本文由: 文学教育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学教育杂志社编辑部
20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