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出版:《文学教育》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1672-3996
国内统一刊号:42-1768/I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语 言:中文
出 版 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wxjy@wxjyzzs.cn
在线编辑QQ :1835107651
投稿邮箱 : wxjy@wxjyzzs.cn
QQ: 1835107651
本文发表于《文学教育》 2021年4期
李想
内容摘要: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培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从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探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以期达到让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代文学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人文学科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包含“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小说专题研究”“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等课程,在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从文学史的角度进行传授,教学内容多以研究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等为主,理论性较强。教学方法也多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多处于被动地位,对作品的解读也局限于作家当时所处的时代,无法运用到现实的社会中并加以发扬传承。基于此,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实践环节,从文本学习转变到文本创作
以往的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教师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教材上,单纯介绍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的艺术特色等,这就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往往多死记硬背,而未考虑到文学本身的传承——文本的创作。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加强文本的理解。而创作和再创作文本的过程,恰是学生理解文本,培养学习主动性的途径之一。
1.文学的创作
当今社会,书籍刊物大量出版,作家作品丛生,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平台。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诗、词、文、戏曲、小说等体裁,每一类体裁都有自身的特色。以中国古代小说《板桥三娘子》为例,母题为“人吃了有法力的食物,自己变成食物(其他动物)”,今人以此为母题,创作了《高野圣僧》、《饕餮娘子》等诸多作品。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学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不同文学体裁的创作,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影视剧作的创作
由于媒体的迅猛发展和自媒体的产生与普及,众多古代文学作品以不同的形式在荧幕中出现。如,《聊斋志异》数次被翻拍成影视剧;《感天动地窦娥冤》在豫剧、川剧等中均有出现等。所以教师在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改编以及再创作,并拍摄成影视剧、话剧等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学生若想创作出好的剧本,必然会主动研习作家作品,这样可以培养文本细读的能力;学生在创作剧本时,可以锻炼文字驾驭能力;学生在拍摄剧本时,既可以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演能力,也能够锻炼心理素质。更好地为适应当今社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做准备。
(二)培养科研意识,从关注作家对后世的影响转变到关注后世对其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立足于广东,致力于弘扬广东地方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众多历史文人出生自广东,如张九龄(广东曲江人),或曾生活在广东,如韩愈(分别在连州、潮州做官)、刘禹锡(在连州做官)等,均为广东地区做有杰出的贡献。
“时空差距”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难点和困境。所以教师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将广东地方文化与古代文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学习古人的文化及其精神。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让学生从调研古代文人对广东發展做出的贡献,以及现今广东地区对其文化遗产的保护两方面入手进行研究,“缩短时空距离,强化人文底蕴”。
(三)注重文化素养,从学习文本转变到文化体验
教师在教授古代文学课程时,应培养学生通过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会在顺境、逆境中良好的处事态度,从心态上体验文学、体验文化、体验生命。如在讲授苏轼时,可以通过苏轼人生境遇的不同引起诗风、词风等创作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其创作历程与创作心境,即“体验文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查阅历史背景、后人对苏轼的评价,以及苏轼对后人的影响等,即“体验文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顿、挫折时应当采用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境,积极的生活,即“体验生命”。
通过以上教学模式,既可以将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的范围扩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打破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加强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为古代作家作品的思想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
(一)诗歌、小说等文体的创作与再创作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古典诗词鉴赏”“古代小说专题”等课程,激发学生多体裁的创作意识。对一些有创作兴趣的学生可以成立“文学创作兴趣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与再创作,交流创作经验。如,随着央视“经典咏流传”的热播,教师在学生中开展了“岭南诗词演绎创作大赛”。通过经典演绎,进一步理解、感知作品、传播广东地方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其中,2017级吴雪莹同学将明代陈献章的《偶得示诸生》(其二)进行了再次创作,开篇“秉一念清静入世我自在/怀豪志报国展长才/风雨如晦亦不曾言败荣辱难成心碍/纵吾只泛游江上感慨/宏愿亦未改”等句表达出淡泊名利而学不止,镇静处世而有所为的人生境界。将陈献章的作品演绎得淋漓尽致,受到了评委专家的好评。我校音乐系蔡璐老师也将此诗谱曲,并在我校美育晚会上展示出来。
诗词、小说等文本的创作与再创作过程,需要依托于文本本身。学生若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势必要细读文本、理解文本。而这一过程,恰恰也是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髓的过程。只有了解、掌握经典,才能够进行文本的再创作,才可以有效地将中华经典作品传承下去。
(二)成立调研小组,对广东地区的古代文人进行调研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凝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也包含地方文化自信。我系学生大多为广东考生,根据相关就业统计,大多数学生就业也选择在广东地区。所以增强学生地方文化自信也是古代文学课程的任务之一。
广东地方文化较为丰富,诸多历史名人都寓贤于此,留下了丰富的地方文史资料。教师组织成立学生调研小组对广东地区的古代文人、文学作品、地方文化保护等方面进行调研。如,前往潮汕、清远等地,观察张九龄、韩愈、刘禹锡等作家的生活和创作场地,调研其对该地区的影响,以及该地区对地方名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学生通过调研,既可以了解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还可以对地方文化产生认同感。如,2020届黄雯雯同学身为连州人,撰写了《刘禹锡的“连州情”及其文化开发与保护》,该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
(三)学生课堂小组讨论
教师授课时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讨论古人的作品思想,以及交流有关于这些作品、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作用与实践等。学生以组为单位提交心得体会,教师给予总结、点评。在小组探讨过程中,学生们相互协作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以上改革措施均配有相应的考核制度。其中,“诗歌、小说等文体的创作与再创作”主要在“古典诗词鉴赏”“古代小说专题”等专业任选课程中,以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学生课堂小组讨论”融入至所有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中,以平时成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查;“成立调研小组,对广东地区的古代文人进行调研”延伸至课堂外,全方位多角度考查学生。
三.结语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通过以上方式和手段进行改革,除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还注重把课内教学向课外延伸。课外的作品创作、广东地区古代文人调查研究等活动都有效地配合了课内教學,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思路,打破现代学生与古代文人的“时空差距”,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底蕴与扎实的文字文学基本功;让古人深邃的思想,能够为学生传承和发展,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使书本中“死”的知识变为“活”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沙小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相关问题探讨[J].文学教育(下),2017,9:126-127.
[2]周静.如何提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效果[J].品位经典,2018,5:71-75.
[3]顾宝林、郭瑾.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5:122-123+136.
[4]马志英.中国古代小说教学模式新探[J].文教资料,2019,134:43-44.
基金项目:本论文属于《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助力独立院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三能力—以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为例”(2017J034)》课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广东古代贬谪文学与文化研究”(GD17XZW04)》课题成果。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本文由: 文学教育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学教育杂志社编辑部
202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