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出版:《文学教育》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1672-3996
国内统一刊号:42-1768/I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语 言:中文
出 版 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wxjy@wxjyzzs.cn
在线编辑QQ :1835107651
投稿邮箱 : wxjy@wxjyzzs.cn
QQ: 1835107651
本文发表于《文学教育》 2021年4期
陶然
内容摘要:朱子认为四书是儒学的精华,他继承二程的理学思想,为《中庸》学开了新的方向,即《中庸》诠释中的心性之学和以"道心惟微"为核心的道统论。本文内容以朱熹对于儒家经典《中庸》思想进行的诠释为主体,探析《中庸》一书“诚”的思想含义与其在当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中庸》 理论框架 诚 天人合一
一.引言
《中庸》是儒家思孟学派论人性修养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是《小戴礼记》的一篇儒学论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朱熹又从《礼记》书中抽出,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注解,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合称《四书》,成为宋代以后封建正统教育的基本教科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明晰“诚”的含义,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诚”尤为重要。而这一过程将提高个人修养,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成。
二.浅析《中庸》“诚”思想含义
《中庸》一书的内在脉络体系,以其独有的特点呈现在大众视野面前。法国学者于连曾提出:“《中庸》用很少的篇幅就让读者进入中国思想的核心。因为这篇古代的短论被当作文人传统的基础经典。同时,《中庸》让我们达到一种思想的核心,这种思想随着人们对它的理解和吸收,显示为能够成为最普遍的、最易于赞同的:因为《中庸》并不思考一个特殊的对象,而是思想的“中”,即通过世界和我们自己的不断适应得到的平衡,即“调节”。以南宋大儒朱熹之说为:“(此书)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 则执中之谓也。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历选前圣之书,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其明且尽者也。”全书仅数千言,以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孔子对中庸的解读,二是子思对于孔子中庸思想的继承发展,其重点就是“诚”论。《中庸》一书包含着以下几个重要的观点:天人之道、诚论、君子论。
1.天人之道:《中庸》“诚”的中介作用
《中庸》的第一章写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此为全书的纲领,这是历代学者都认同的。人性来源于天之所赋予,把人性的本质归结于天命,是天生万物给予了人性,通过从天到人的步骤,把天人合二为一。天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过。天字在殷商之际起源于“帝”或者“上帝”的宗教观念之中,延续至周代赋予了天道德的涵义,主要是指具有人格化的“神”,以“敬德保民”为旨。孔子眼中的天具有神秘色彩和主观性,一方面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之天,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天的绝对。牟宗三先生对于“天”解释说:“不是人格神的天,而是‘于穆不已的实体义之天。而其所命给吾人而定然如此之性,是以理言的性体之性, 即超越层面的性,面不是气质之性,则此性体之实义(内容的意义)必即是道德创生之实体……《中庸》引‘惟天之命,于穆不己之诗句以证天之为天,则天非人格神之天可知。是哉诚体即性体,亦即天道实体,而性体与实体之实义则不能有二亦明矣。就其统天地万物为真体言,曰实体,就其具于个体之中而为其中言,则曰性体。言之分际有异,而其为体之实义不能有异。”
2.“真实无妄”的诚论:《中庸》“诚”的真正含义
“诚”是作为《中庸》一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说文解字》解释“诚”为信,从言,成声。即言之有信、虔诚之意。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诚意为祭告祖先时所表达内心的虔诚。
在《中庸》第二十章提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诚来源于天道(诚者,天之道也。)作为天道之诚,又要体现在人道(诚之者,人道也。)之上。对天而言,诚是自来的:对人而言,要做到诚实不欺的德行和修养。周濂溪说:“诚者,圣人之本,圣人,诚而已矣。诚,五常之体,百行之源也。”程颢说:“《中庸》言诚,便是神。”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中庸章句集注》“诚者,天之道。”一节)《中庸》言诚者和诚之者,把天人关系统一起来,既是对于天道实然的肯定,又是对于人道的应然判断。陈荣捷先生对于此评论说:“使天与人合一的那种性质为'cheng'(诚),'sincerity'(真诚),truth'(真理),或'reality'(实在)。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对这个观念的广泛讨论使它同时成为心理学的、形上学的和宗教的概念。诚不只是一种精神状态,而且还是一种能动的力量。它始终在转化事物和完成事物,使天(自然)和人在流行过程中一致起来。”诚可以解释为真诚、真理或者实在,但是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是针对于人的存在而言的。正如孟子所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诚字主要集中在《中庸》的第二十章至三十二章,基本涵盖了此书的后半部分内容。诚和诚之者,作为沟通天与人之间的手段,一方面是对于天道之诚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加强对于人自身的修养,提升人的内在道德水准和要求。天道与人道是同一的,天自身而言其本性就是“诚”,而人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和修为才能达到诚。天道之诚赋予到人道时,才可以彰显出人性至善之理,使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与天地参:“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二十二章)诚作为《中庸》一书中的重要范畴之一,是沟通天人之际的基础, 即“天地之道”。杜维明先生对于此解释说:“的确,诚,用《中庸》的话来说,就是无所不包而又充实饱满的实在。它或许可视为存有在存在的多维结构中的一种自我彰显。然而,诚不仅是存有,而且也是活动;它同时既是自我潜存又是不断自我实现的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至诚无息特别地指向这种‘生生不息的活动。诚就是处于原初本真状态的实在,是人的真实本性的直接的内在的自我显示的活生生的经验,也是天人合一得以可能的终极基础。”
3.君子之道:《中庸》“诚”的现实关照
《中庸》多处言君子,比如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二章)“……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第十三章)
《中庸》所谈到的君子,是为了形而上的天道给予形而下的人道一种修养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体现出人自身的价值和道德理想。“君子”有时候和“小人”作为参照对比,告诉大家正反两个方面的效果截然不同;有时候《中庸》所论及的君子之道好像是“费而隐”,用处虽然很广,但是却隐微难见。即便是愚夫愚妇有时也可以知道的道理, 但有时极精微的道理连圣贤之人也会不晓得,君子的道,是从点滴之间而积累起来的,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会有一个大的飞跃,洞察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但是,君子之道之像孔子说的那样“未能一焉”,就是因为人们很少能够把伦常日用与自我认识的追求相联系。通过日常的父子之道、君臣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的人际关系中体会出真正的价值取向和意义,这样的人还是没有的。
杜维明先生说:“理解君子的一种方法,就是按照一个趋向不断深化的主体性的过程来规定他。《中庸》所憧憬的似乎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它是由一种自我生成的力量源泉所孕育和推动的。”诚者,不欺,不欺天地,不欺人,亦不欺本心。心怀诚笃,行事光明磊落,是天性。为了彰显自己的诚实而倡导别人效仿,是教化。笃守诚实的天性,自然能够洞悉幽微。深明天地化育的至理,必然信守诚笃。
三.“诚”在现实中的正确导向作用
其一,立理想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诚”则是人的思想意识修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具有培养目标的意义。以“诚”所提倡的尊师重教,爱人爱己,人们可以反省自身去发现“诚”,从而更好完善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其二,筑精神根基。“誠”是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过程与目标的统一。每个人所处的时间空间不同,但都肩负着自己的使命,也都应对历史承担责任。无论个人境遇如何,都不可忘却为中华崛起而奋不顾身的历史使命。君子立行,唯诚而已。坚定理想信念,内化“诚”,不失为一种君子之道。于个人,诚可立身,严于律己;于社会,诚可致和,以礼服众;于国家,诚可存久,生生不息。不被利益所蒙蔽,不为名利所折腰,坚守精神家园。
其三,成和谐社会。《中庸》说:“诚者,自成也,”引导人跟随自然天性,率性而为,体现的是真诚无伪,真实而无妄。每个人都要坚守目标,成就一番事业。又言“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提倡帮助成就他人,进而成就万物。能够成就别人才是真正地心怀诚笃。如果没有爱天地爱万物之仁,没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成人之美也无从谈起。诚即是成,成人成物成其所成。真正的“诚者”拥有成就他人的诚心,社会和谐之美也就呼之欲出。诚所体现的就是人类美好的天性。不同纬度,修身致诚更是一个坚守的过程,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正心诚意跟随初心,成就自己的同时服务于和谐社会,是谓“诚”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黎靖德.1986.《朱子语类》王星贤点校本,中华书局。
[2]朱熹.2002.《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3]胡广等.2009.《四书大全校注》,武汉大学出版社。
[4]杜小真.2004.《远去与归来:希腊与中国的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朱熹.2011.《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6]牟宗三.1999.《心体与性体》,上海古籍出版社。
[7]朱熹.1992.《二程遗书》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
[8]杜维明.2008.《<中庸>洞见》,人民出版社。中庸>
[9]杜维明.1999.《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武汉大学出版社。中庸>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本文由: 文学教育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学教育杂志社编辑部
202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