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文学教育》版面紧张,请大家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 : wxjy@wxjyzzs.cn
文学教育版权信息
文学教育封面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出版:《文学教育》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1672-3996

国内统一刊号:42-1768/I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语   言:中文

出 版 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wxjy@wxjyzzs.cn

在线编辑QQ :1835107651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wxjy@wxjyzzs.cn

QQ: 1835107651

官方网址: www.wxjyzzs.cn

[研究者]《千字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时间:2022/05/28  点击:1226


       

本文发表于《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4期

肖满

内容摘要: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众所周知的。语文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在其中渗透人文性的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语文素养;《千字文》作为古代优秀的蒙学教材,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完美融合在一起,放在今天的语文教育中,其也能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利于学生文化底蕴的夯实,道德情感的完善。

关键词:《千字文》 语文教育 工具性

“语文”一词,可以是“语言文字”的简称,也可以是“语言文学”的简称,甚至还可以是其他的说法,但它始终离不开“语言”二字,这是最基本的核心概念。过去提到语文这一学科,大部分人认为就是一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教学上也更多的是传授一些语文应试技巧,语文教育更多停留在工具性这一层面。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语文教育问题的弊端不断出现,学生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思想、情感、道德、精神、情操等人文性的内容在语文课堂上并没有得到太多的灌溉,学生严重缺乏人文意义的语文课堂。今天实施新课程改革,在语文新课标里明确地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2”,可见语文教育教学应该更加综合化、实践化,不仅仅停留于基本的听说读写训练,更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人文意识与人文关怀,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语文教育若是过度强调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的培养,那么学生就会缺乏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等,而反之,“如果教师总是高扬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则不可避免地冲击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掌握,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失败”[2]。因此,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需要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材将两者自然融合,互相渗透。《千字文》是中国古代最早成书的,也是影响最大的蒙学教材,里面的内容之丰富,文采之华美,思想之深远,对当时的蒙学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若将其放在今天的语文教育中,它又能否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好地为语文教育服务呢?

一.《千字文》工具性的体现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说明语文是一个能够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好的工具,这也使听说读写的培养明确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通过对语言文字等基础方面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并在不断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千字文》本就是古代的蒙学教材,是学生必学教材,其最基本的任务也应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一)听与读:知识教学和朗读教学

《千字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其内容包容万象,涉及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教育学习、人生价值等方方面面。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有:“资父事君,曰严与敬[3]138。孝当竭力,忠则尽命[3]138”,不管是供养父母还是侍奉君主,都要做到严肃与恭敬,竭尽全力尽孝忠君;“乐殊贵贱,礼别尊卑[3]141。外受傅训,入奉母仪[3]142”,要讲究长幼尊卑,家庭和睦,在外遵守师者教诲,在家又要遵从母亲教导,并且要恭顺孝敬。天文地理方面的最著名的当属开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3]129。日月盈昃,辰宿列张[3]129。寒来暑往,秋收冬藏[3]129。闰余成岁,律吕调阳[3]130”,把学生最感兴趣的宇宙诞生、日月星辰、气象物候等在开篇展现出来;教育学习方面:“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3]141,教导学生读好书才有远大前途,向榜样召伯等学习;“墨悲丝染,《诗》赞羔羊”[3]136,说明环境对于教育的重大影响;历史方面的内容有“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3]133等,向学生展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还有在日常生活方面,如“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3]161这类对饮食的描写……《千字文》的内容绝不只有这些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惊喜不断,收获颇丰,不仅能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还能提升语文素养。

《千字文》是古时候的蒙学教材,当时蒙学招收的是8-15岁的弟子,大致对应今天的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小学生刚接触这本书时,首先一定是很多字不认识,就需要多读。所以多读《千字文》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语感,提高朗读能力。《千字文》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以二节拍为主,且篇幅短小,易于上口,读来富于节奏感,声律和谐,整齐划一。但怎么读是有讲究的。学生先听老师整体读一遍,然后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读仔细读清楚,再一遍一遍地自读。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不是默读,而是朗读,有节奏地流利地用普通话朗读,同时读出抑扬顿挫。由于前面老师已经对于内容有所讲解,学生会不断加强记忆,积累知识,并且对于朗读技巧也有一定的掌握。有时教师还可以举行一场朗读会,评出最受欢迎的朗读之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让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感受声律之美,也为今后的朗读训练打下基础。

(二)说与写:识字教学和写作教学

千字文,顾名思义,是由一千个汉字组成的文章,历史记载是梁武帝萧衍让周兴嗣为诸位王子编写的蒙学教材。它在古代是一本识字书,在今天是否会过时呢?新课标对量化很重视,小学时期对不同学段的识字写字有着明确要求:第一学段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八百个会写[1]7”,第二学段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1]10”,第三学段要“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1]12。将《千字文》与国家颁布的“现代汉语3500常用字”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进行对比和分析,“《千字文》与‘现代汉语3500常用字’可直接对应的汉字有889个,即《千字文》1000字中有88.9%见于‘现代汉语3500常用字’;《千字文》与‘现代汉语7000通用字’可直接对应的汉字有996个字,即《千字文》1000字中有99.6%见于‘现代汉语7000通用字’”[4]。这明显说明千字文里的汉字绝大数在今天仍然使用频繁,那学习《千字文》,仅仅于识字方面就已有很大优势,对扩充学生的汉字积累量有很大帮助。加上新课标也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慢慢在书写中领会汉字的优美之处,而《千字文》是集王羲之一千字而成,历来为众多书法家临摹书写,临摹《千字文》不仅让学生对内容熟悉,还能多一门书写技能的训练。

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尽管到六年级也只是要求写400字篇幅的作文,但还是难以下笔,究其缘由,无非是缺少写作材料无内容可写。学习《千字文》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里面含有众多写作素材。《千字文》中有大量的名人和典故出现,且神话故事、传说、历史故事、成语故事多,而那些出现的名人都是德行高尚、品质优良的杰出人物,他们忠毅勇敢、奋发向上、勤奋好学、诚实善良的品质,都是值得小学生学习的,不仅利于他们积累写作素材,还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尤其是在思想道德观念方面。如果学生学习后能够在写作中运用到这些历史典故、名人事迹的话,就能增加文章的文采,还能添一份历史的厚重感。

二.《千字文》人文性的体现

“语文教育人文性最重要的体现是从人类优秀的文化中吸收养分,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进而塑造其健全的人格”[5]。语文的人文性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熏染,《千字文》作为优秀的经典蒙学教材,其间传授的知识绝不是古板的说教,而是结合伦理道德、天文地理、历史、农业、日常生活等多种知识,运用比喻、对偶、借代、排比、引用等多种辞格,将富于思想性和文学性的内容糅合在一起,既帮助学生训练了听说读写能力,又将富于思想性和文学性的内容通过故事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对其进行道德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道德教育

《千字文》的作者是南朝周興嗣,此人出身于名门,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推崇之,奉梁武帝之命编写《千字文》,单从作者的思想倾向来看,书中的儒家思想尽显。因此,读《千字文》的人就会发现,书中除了识字教育外,还有道德思想教育渗透其中。道德教育在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是重中之重,仅靠设置一些思想道德与品质的课程是不够的,必须把道德教育融入到其他具体学科中,而语文学科作为我国的母语课程,丰富的人文性也寓示着其广大的包容性,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也是其任务之一。

《千字文》中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主要讲述人应该有的伦理道德、品行修养和理想信念等。伦理道德方面,儒家讲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在《千字文》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如“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讲求的是对待父母和君主都要恭敬孝顺,做到竭尽全力,“孔怀兄弟,同气连枝”[3]142是说兄弟之间要友爱和睦相处,“交友投分,切磨箴规”[3]142是说交朋友要意气相投,互相劝勉;还有像“容止若思,言辞安定”[3]140这类强调言行举止等礼仪方面的内容。品行修养方面,如“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3]143,意思是说做人一定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不仅不能随意抛弃对他人的同情之心,而且就算是再艰难困苦也不能丢掉骨气、仁义、廉洁、谦逊等优良品德;“知过必改,得能莫忘。信使可覆,器欲难量”[3]136,意思是说有错就一定要改正,有一定的技能就不能忘掉,为人诚信要经得住考验,气量要大到难以被度量才是。理想信念方面,如“耽读玩市,寓目囊箱”[3]160,借东汉王充刻苦读书的精神教育学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信念才能有所进步,获得成功;“女慕贞洁,男效才良”[3]136告诫大家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追求,不可荒废光阴。《千字文》中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肯定的是,《千字文》对于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十分有用,应该受到语文教育的重视。

(二)文学教育

古代的语文教材最明显的特点是文史哲不分家,《千字文》也如此。它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比《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教材还要为人所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在文学上的突出特点。从王羲之碑文中拓出的一千个字,经过周兴嗣加工,成就了一篇文采斐然的经典篇目,其文学成就令人读之兴叹,尤其是修辞方面,大量运用借代、比喻、对偶、排比等辞格,使得文章内涵隽永,耐人寻味,读之可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学视野。

《千字文》中借代的运用十分出彩,因为其句式是四字一句,两句一组,若是不采用借代手法,那么在这么短的句子里根本无法表达出众多丰富的内容。借代在王力的《古代汉语》中分为八种情况,《千字文》中就存在好几种,比如以部分代整体的,“盖此身发,四大五常”[3]135,“身发”是“身体头发”的意思,在这里代指的是人体全身上下所有的一切,“爱育黎首,臣伏戎羌”[3]134,“戎”和“羌”是中国古代西部两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在这里指的是古代全中国的少数民族;以特征代本体的,“高冠陪辇”,“高冠”是戴在官员头上的帽子,这里用来代指百官,“辇”是皇帝专门的御座,这里用来代指皇帝;以具体代抽象的,“治本于农,务资稼穑”[3]155,“稼”就是耕地播种的意思,“穑”则是收割庄稼的意思,所以在这里“稼穑”是用来代指农业生产;还有以地名代人、以原材料代成品等方面的借代,不再阐述。

《千字文》听觉上声律和谐,视觉上又对仗工整,主要得益于全文偶句的押韵以及作者有意识地去追求对仗工整的效果。“《千字文》每两句为一组,双句押韵,即每组最后一字押韵”[6],如“闰余成岁,律吕调阳[3]130。云腾致雨,露结为霜[3]130。金生丽水,玉出昆冈[3]131。剑号巨阙,珠称夜光[3]131”,每组的最后一个字“阳、霜、冈、光”为韵脚。

《千字文》中还有一些对自然生态描写的句子,十分优美,如“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3]131“鸣凤在竹,白驹食场”[3]134,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徜徉其中。此外,《千字文》中塑造的一批鲜明的人物形象,读之能让人感受到他们身上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审美特征,比如前面提到的爱读书的王充,给人留下勤奋刻苦的印象,还有推位让国的尧和舜、一诺千金的齐桓公、爱国爱民的召伯等,他们身上崇高的人格魅力,无一不令人折服。

语文教育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是在语文教育实践过程中想要达到的一个平衡目标,既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学到东西又能丰富人文情感,不僵硬呆板的语文课堂就需要注入新的能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这新能源的土壤之一。语文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必不可少,将语文课堂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为学生输入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出来的学生情感会更加丰富,人格会更加完善,语文素养也会更加深厚。学习《千字文》,可以让学生从小就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他们的幼小心灵中生发出对伟人的崇拜之情,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为他们进一步夯实文学素养打下基础,成年人读之也能增长许多历史文化知识。将《千字文》运用于语文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利于古诗文的学习与积淀,在丰富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利于引导学生立德树人,真正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在一起,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在一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古晓春.试论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读写算,2020(05):65.

[3]李逸安,张立敏.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家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诗悦(MALLIKANASONGKHLA).《千字文》用字研究[D].青岛大学,2015.

[5]马敬芳.从《千字文》看语文教育人文理念的实现[J].学理论,2010(04):169-170.

[6]段全林.字字如珠玑句句有出处——谈《千字文》的语言艺术特点[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02):82-85.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文由: 文学教育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学教育杂志社编辑部

2022/05/28

上一篇:[研究者]李永平《吉陵春秋》中的父亲缺席探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