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出版:《文学教育》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1672-3996
国内统一刊号:42-1768/I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语 言:中文
出 版 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wxjy@wxjyzzs.cn
在线编辑QQ :1835107651
投稿邮箱 : wxjy@wxjyzzs.cn
QQ: 1835107651
本文发表于《文学教育》 2021年4期
肖成林
内容摘要: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教学的探究性,有利于激发创新动机,强化情境的互动性,营造创新气氛,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主要有: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运用语言描绘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联系生活展示情境。
關键词:语文课堂 情感教学 创设情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步入教学领域。于是情境教学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情境教学强调学习情境的作用,尤其注重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因此,情境教学具有更加人性化的特点,它较其他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教学”的涵义及其作用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注重教学的探究性,有利于激发创新动机。
1.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说:他没有别的什么天赋,只要强烈的好奇心。情境教学与创设情境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在情境中揭发矛盾能诱发求知欲。如果探求“是什么”体现了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寻求“为什么”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人民探究,了解自己未知的事物而产生的愿望和意向。它激励着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研究问题,探求规律。在教学中,情境教学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进而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
3.在情境中展开冲突能激发挑战性。具有创造性的人都不会满足已有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他们往往具有大胆的探索和挑战精神。教学时,我们常常在情境中想方设法挑起冲突,激起学生接受挑战的勇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想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探求答案,并在成功的体验中创新动机,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二)强化情境的互动性,有利于营造创新气氛。
1.在情境中师生互动能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创新氛围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的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能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能使学生在一个快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2.在情境中师生互动能形成交流合作的良好气氛。当今科学的发展日益综合化,集体的创造渐渐取代个人创造。因此,当个人的创新置身于创新群体中时,群体的环境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个人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使学生之间在情境教学中互动,能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
3.在情境中境人互动,能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创新气氛至关重要,但境与人的互动同样应该重视。因为当学生和老师一同创设情境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我的境界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的创新状态。
(三)突出情境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1.通过丰富情境,能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创新活动需要逻辑思维,但更多的是依靠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实际上是大脑的一种高级的理性感觉。它的极少量的本质现象媒介,直觉预感和调察到是事物的本质。它是创造力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源泉。由于情境中心情境是认为优化了的环爱,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对情境的不断丰富,这就使得情境成为训练学生直接思维的最好凭借。
2.通过拓宽情境,能鼓动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常用形式,它以某些已知信息为思维起点,杂去推测,想象等方式,让思维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任意发散,重组记忆中和眼前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情境教学十分重视通过拓宽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寻求多种答案。如在指导学生编故事情节时,假设乌鸦过去是羽毛艳丽,歌声甜美的七彩鸟,启发学生从各种角度设想乌鸦变得又黑于哑的原因。通过拓展思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通过超越情境,能使学生突破定势思维。定势思维往往使思维受到局限,以至僵化而缺乏灵活性和广阔性。情境教学则通过对情境的超越,打破思维定势,从而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各个层面。让学生在教室里是很难写出询丽多姿的大自然的,而若让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则容易找到素材,打开思路。
二.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原则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的解释相对精辟,他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笔者以为情境教学法中的“情境”应当是一种意境,是实中有虚、虚实相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某种非常具体化的实物或场景。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促进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源动力,而人的兴趣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不应当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情景教学法更是不例外。只有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始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所创设的情境才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氛围。
2.兼顾差异性的原则。在同一个班级内,由于每一个学生的遗传因素、成长环境、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所以,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兼顾大多数的学生作为原则,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并能够从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3.与专业目标相结合的原则。高职语文与普通语文教学最大的不同便是高职语文应当充分体现职业性,与所学的专业相结合。所以,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课堂教学效果与课堂氛围,还要考虑到学生所学的职业特征。
三.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教学
1.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播放音乐是渲染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对音乐的选择除了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外,还应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选择与之相通的时代之音。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通感中,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前面,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课文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因而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意象,而且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体会情境。
3.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学生便能豁然领悟。
4.用语言描绘情境。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教师往往能强化情境,渲染情境的氛围,使情境展示的形象更加鲜明,并带着情感的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到情境中,产生情感的体验。
5.借助图画再现情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描绘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我认为同样描绘了文与画之间的关系。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能体会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地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6.联系生活展示情境。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者头脑里的反映的产物。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里所反映的生活,领略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的感情。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对语文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促进学生表达对生活的感受。无论是音乐,语言描绘,实物演示,还是扮演角色,联系生活都是容易做到的,只不过应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那一种方式或几种方式,因而,情境教学的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
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打通接收信息的渠道,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多想一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多做一做;解放学生的嘴巴,讓他们多说一说;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多看一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多动一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无疑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情境中,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由: 文学教育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学教育杂志社编辑部
202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