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文学教育》版面紧张,请大家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 : wxjy@wxjyzzs.cn
文学教育版权信息
文学教育封面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出版:《文学教育》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1672-3996

国内统一刊号:42-1768/I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语   言:中文

出 版 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wxjy@wxjyzzs.cn

在线编辑QQ :1835107651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wxjy@wxjyzzs.cn

QQ: 1835107651

官方网址: www.wxjyzzs.cn

[文学教法]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时间:2021/11/27  点击:537


       

本文发表于《文学教育》 2021年4期

潘文文

内容摘要:在作为通识课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人文性是大学语文最显著的特征和优势。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对高校大学语文教师的一个必然要求,进一步来说,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要渗透人文精神,以塑造当代大学生高尚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本文旨在以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为依托,探讨从古典诗词角度对当今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素质 诗歌

诗歌能够抒发诗人情感,表达诗人志向,同时又能高度概括和反映社会生活。作为诗的国度,千百年来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能在诗歌的精神气质中有所体现,无论是国人的审美意识与追求,亦或是情趣心性与思维方式,大都能通过经典的古诗词得以集中地呈现出来。因此,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通过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不仅可以锻造高校大学生的精神品格,而且能够有效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当今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家、社会及学校等各个方面都大力提倡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强调高等教育的人文关怀,然而当下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仍然落后于我们的期望与水平,例如大学生人文知识欠缺,功利意识强烈,诚信意识淡薄等等,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主观原因。随着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人们的思想逐渐摆脱了过去的愚昧与落后,不断向开化与自由发展。一方面,生命意识的彰显、作为人的自主性的追求为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但同时,享乐主义的泛滥、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又逐渐遮蔽了人生真正的的意义。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的竞争与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高校大学生很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而少有亲近自然、静对历史的心境,从而忘却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纵观当今大学生,很多人都认为“多考一些资格证书要比多读一些散文诗歌实用得多。”因此,一些大学生将生存与发展直接看作为物质需求,而缺失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对职业信仰的坚守。

2.客观原因。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然而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与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观念导致了整个社会人文价值的普遍缺失,因此,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制约。面对不同方面的利益驱使,人们更多地将价值追求定位在获取自身利益,而忽视了人文教育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因此,挖掘古中华民族经典古诗词中的人文内涵,对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改善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有着重要意义。

二.古典诗词中人文精神的挖掘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多以抒情为主,即使是叙事诗也会夹杂有抒情的成分。从传说中尧时的《击壤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起,就表现出咏叹人生、讴歌生命情怀的取向。诗歌中的抒情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形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美学特征与人文共识,最终成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人文基因。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感悟,可以帮助大学生探寻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厚植爱国情怀,培养高尚品格,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

1.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体现在经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实际上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几千年来这种精神已经牢牢扎根在了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古典诗词中,我们经常可以窥见诗人把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黎民的体恤注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例如杜甫《哀江头》,此诗是诗人陷贼长安时所作,全诗分三层写哀,第一层写诗人目睹战乱后衰败凄凉景象而引起的深哀隐痛,而后用追叙的手法写昔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奢靡生活,以乐衬哀,最后又从往昔跌回现实,悲君妃之不幸,哀国家之多难,愤叛军之猖獗。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虽历经磨难,却不倒不亡,根本原因就是牢牢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杜甫为代表,那些生逢乱世、饱有家国情怀的文学家所处的时代,与今天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中国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通过此类诗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切地体会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享受着强大的祖国给我们带来的安全感、幸福感是多么地来之不易。

2.远大理想,人生志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一代要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远大理想实际上就是将个人的发展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把国家社会的繁荣稳定作为个人奋斗的理想信念。

例如李白在其《远别离》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的担心,《蜀道难》中对“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忧虑,《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对哥舒翰“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的猛烈抨击。此类诗都可以体现出李白时时把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系之于胸的匡世济民、为国效力的远大理想。因此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古典诗词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3.豁达乐观,人生态度。大学生的思想虽然已经趋于成熟,但他们仍处在人生的关键期,經受着来自升学、交友、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困扰,因此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果高校教师能够通过古典诗词,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一些诗词中表现出的豁达的人生态度,那么这无疑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从而促进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例如伟大词人苏轼,虽然经历了政治上的起起落落,却依然能够泰然自若地面对人生。在他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出他对官场的厌倦,而“一蓑烟雨任平生”写出自己在人生道路上任天而动的豁达态度。由于当代大学生中一些人充满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因此高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磨练自己的心性,对待人生中的挫折要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态度,从而更加从容客观地面对生活。

三.古典诗词教学中落实人文精神培养的实现路径

(一)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要想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有效落实人文性目标,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自觉领悟诗歌作品,学生只有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思考领悟出作品的人文内涵,才能在生活实践中有效地表现出来。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古典诗词教学模块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1.合理利用诵读的方式进行教学。古典诗词大多篇幅较短,韵律感较强,非常适合诵读,而诵读的过程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内化诗词作品的内容与人文内涵。因此高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作品内容的前提下,让其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去体会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更容易对古典诗词产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并自觉领悟其中的人文内涵,这种方式更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会更加促进学生与诗人之间达到心灵的契合,从而使诗词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影响学生,而人文性的落实也就达到了一个潜移默化的效果。

2.充分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如今已经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因此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组成不同的合作小组,搜集与古典诗词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展示,从而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中的人文精神展开深入的思考与讨论。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授课方式能够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更容易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大都个性鲜明,独立自主的意识也较强,因此高校教师可以在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适当地在课堂中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形式多样的元素。以《诗经》中的《氓》为例,《氓》属于婚恋题材的诗歌,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对于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而言,也是逐渐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学习此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身边的事例与诗歌中所蕴含的婚恋观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

(二)重視课外活动的开发

加强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若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学生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体会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校园内开展一些与人文精神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

其中,文体活动是落实人文素质教育中内容最为丰富、手段最为灵活的教育路径,也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共同打造多种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増强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基因的认识。例如,开展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古典诗词诵读比赛、以“树立远大理想”为主题的古典诗词分享交流会、以“豁达乐观”为主题的诗歌创作大赛等等。这些新颖活泼的课外活动更有助于人文素质教育入脑入心,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摒除以往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单纯理论知识讲授的枯燥乏味,也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从而使中华民族经典诗词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里落地生根。

四.结语

大学语文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一门重要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具备深厚文化底蕴、高尚道德品格、强烈爱国情怀和远大理想目标的人。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人生、人性、人格给予更多理性的思考,重建大学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步高,大学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郭海军,张旭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5]彭书雄,“文本细读”与古典诗歌解读方法研究,[J].语文学刊,2005(11).

(作者单位:新疆科技学院公共基础部)


本文由: 文学教育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学教育杂志社编辑部

2021/11/27

上一篇:[文学教法]浅谈高职《大学语文》的情境教学
下一篇:[文学教法]教师综合素养下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