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出版:《文学教育》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1672-3996
国内统一刊号:42-1768/I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语 言:中文
出 版 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wxjy@wxjyzzs.cn
在线编辑QQ :1835107651
投稿邮箱 : wxjy@wxjyzzs.cn
QQ: 1835107651
本文发表于《文学教育》 2021年4期
杨璐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文系的重要主干课。随着时代发展,面对大学生审美情趣、情感评价的不断变异。如果制定适合新课程发展的改革策略,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针对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对教学改革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高校 古代文学课 教学改革策略 联系实际
古代文学有欧洲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之分,其中古希腊文学以及罗马文学分属于欧洲古代文学行列,区别于欧洲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始终都是按照时间依次排序开来的,它包含了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四种,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现如今古代文学已逐步成为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等中文系众专业内必不可缺的主干课程之一。
一.目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的教学现状
中国古代文学顾名思义即联系古今,作为中文系专业的主体力量,中国古代文学被要求需站在教育民族化的领头,但随着教育大方向的不断变革,相较于现代的学科来讲,中国古代文学尚且缺乏人文情怀、学术规范、现代意识、更加开阔的视野,古代文学仍局限于学科内部范围,规避与现代学科之间的碰撞与火花,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始终备受现代学科冷落的主要原因;目前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课程为我国高校古代文学科目内所涵盖的内容,这些内容囊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与精神,除了有时间跨度大的特点外,其涉及的书籍、内容亦是十分之庞杂,从先秦一直到近代约三千年的作家与作品,此外对文学史内的文献学、文化学、史学、美学、哲学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虽然中国古代文学涵盖的内容庞大,但在教学方面仍过于保守,教师的教学方式依然局限于书本之内,始终未与现代学科乃至时代新浪潮完美接洽,现如今伴随着社会新时代的不断与时俱进,信息技术、各种新媒體已渐渐成为了现代学科教学的主流,在课堂之上,学生们也已慢慢享受于现代科技带来的新鲜感,而古代文学却依然固执己见,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听与思分离,对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急减,甚至于受科目本身课时多且杂、科目容量与时间占比过大影响,大部分高校有了缩减古代文学课时的想法,但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它是真正能将学生培养成满腹诗书气自华的高度,也能最大程度的规避学生愈发庸俗化的可能,补充学生自身的“底气”,这些优势是其他现代学科可望而不可即亦无法代替的。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改革原因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大方向的不断优化、升级,众多高校为迎合教育新时代的到来,已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纳入行程,虽说中国古代文学有其特立独行的优势,例如:历史悠久、内容庞杂且丰富、文学底蕴富足,但是在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以及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面来看还尚且不足于现代学科,学科内的很多有价值的课程、知识仍无法彻底的被学生吸收与了解,传统的教育模式同时也大大压缩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教师教书育人逐渐变成了“一厢情愿”,学生上课也是只听不思,归根结底是教师未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1.对现代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流行趋势的忽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大部分始终来源于教师对教学、授课的个人理念及想法,传统的教学理念普遍都是以书本为主体,整节课程中教师以讲为主,学生以听为主,对于古代文学这门科目而言,学生需做的就是死记硬背、“生拉硬靠”,缺少了现代教育方式的灵活运用以及结合实际,学生的学习过程太过枯燥乏味、单一化,造成这种后果的主要原因还是取决于教师对于教育模式前景的忽视以及对于自身的教学能力、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的情境性的不了解。
2.课时的缩减,大大的影响了科目内容的优化。伴随着高校内的课程改革,现如今许多高校课程的设置都以时代就业前景作为考量的标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为专业课的设定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当前很多高校安排的专业课领域普遍都是更靠向于专业性、情境性以及实践性,就中国古代汉语而言,近年来由于许多自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专业毕业的学生工作前景几乎都不尽如人意,因此经过多种考量,众高校都计划着大幅度缩减古代汉语在各中文系专业内的课时,本作为中文系专业课教学重点的中国古代文学,由原先教学主力主要集中于一、二年级,现如今随着其课时的大幅度缩减,例如:演讲课、文秘课、礼仪课、就业课、口才课等利于提高就业机会的科目“取而代之”。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内容及其庞杂,且通察古今、时间范围颇大的学科,受就业前景的影响打击,使得原本就教学、授课极为紧张的古代文学,现下被迫缩减课时,这对于其科目内容的优化无疑是一种阻碍。
3.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心态发生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节节攀升,人们的心态以及价值观念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人们早已不再盲目追逐“慢工出细活”,取而代之的是“快餐时代”的到来,这种心态、价值观的变化也在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学生渐渐不再追求经典之经典、古老之古老的作品,“快餐文学”已逐步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主流,像一些古诗词、文学作品的品析,现如今的学生对此普遍都会大胆剖析,掺杂许多个人思想,侃侃而谈,最终得出的结论却并不一定完全与原文内容、作者意思或思想相契合,相较于未变化之前,学生对于作品的品析更具备主观性,而减少了公式化、官方性,此外由于每个学生之间的文学素养褒贬不一、高低不等,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待所学内容的心态更偏兴趣化,随着学生的审美观念以及个人对文学的兴趣使然,使得许多学生对传统文化、文学逐渐产生了“叛逃”心理,这对于传统文化、文学极为繁茂的中国古代文学而言是极为不利的一种趋势,这也是各高校强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文学积极性的改革目标。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改革策略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我国教育事业一直以来都坚持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宗旨,面对愈发与现代学科教育模式格格不入、大相径庭、南辕北辙的中国古代文学,纵观该科目身上的优缺点,为了保留我国古代文学科目内容上的精华最大化,众高校也计划着对此做出一些必要的整改。
1.联系实际,与现代学科完美融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授课过程中仍保持着听大于思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积极性,教学方式地老旧、保守、古板,使得教师授课变成一厢情愿,而学生对听课内容的心态变成可有可无,因此高校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改革首先便需从联系实际开始,一定要最大程度的打开古代文学的大门,让其走出“局限之门”,与现代学科完美接洽并融合,做到新旧文化的世纪碰撞,这里高校可以考虑在古代文学的课堂上引进新时代下的产物—多媒体,让刻板、守旧、枯燥的中国古代文学也能达到视听结合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频、短视频的方式,将学生快速的带入进作品的世界,让学生拥有更加真切的情景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讲授古代文学科目时,将“引入”带入到教学中,例如:授课时讲到“上官体”一词,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该名词,教师可以在讲解完“上官体”是由上官仪为原型开展的“绮错婉媚”诗风之后,通过引入一些相关代表性的唐代诗词,来辅助学生更好地明白“上官体”重视形式技巧、倾向于追求声律之美的特点,像《入朝洛堤步日》就是极具此方面的唐代诗词典型。
2.重视多媒体教辅工具的应用。一场称得上完美的教学,除了教师需具备正确的教学理念、懂得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外,为学生选择更为适宜、先进的教辅手段、工具也是成就教学、成就师生的重中之重。好的多媒体教辅工具或是方法也会保证教书育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中国古代文学这门科目而言,高校在配备教辅工具与方法时,一定要考虑该设备与方法是否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多元性等几项特点,如多媒体教辅设备、电子交互白板、微课视频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不仅形式较为新颖,同时可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被吸引过来,更为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自身就具备着十分庞杂的文学作品,且受其历史悠久、时间跨度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还具备着丰富多元的民族性和作品本身的时代特点,例如:当教师讲到我国隋唐时期的诗坛时,就可以借助电子教辅设备对贞观时期的诗风以及上官体这两个隋唐时期的典型,进行动画或视频的播放,同时,对此方面的知识进行针对性视频资料收集与整理,还可让学生可以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了解隋唐时期的诗风与上官体。
3.注意学生的文学学习查漏补缺。由于不同学生之间有着高低不等的文学素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令学生对古代文学失去学习兴趣起到了“辅助”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是高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点,那么受每个学生的起点不同限制,高校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时,因材施教便显得尤为重要了,所谓查缺补漏,也就是说学生哪里短板就补哪里,尽可能的将学生分开化教学,查缺补漏这项工作留在课下即可,课堂之上应以课文详细讲解为主,当前之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不懂古代文学,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文学底蕴的基本功过薄,这部分学生普遍都不具备优良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扎实的文学、文字功底,在学习极具代表性的古诗词,亦或文言文时,这部分学生都无法运用巧妙的语言技巧来准确的阐述其中深藏之意,因此各高校要切实注意通过文学积累考察,更为精确的定位学生文学学习过程中的薄弱处,进而配合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手段,如推荐扩展阅读书目、播放文学历史发展纪录片、组织文学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的文学学习更为系统,知识边界得到更大范围的扩展。
综上所述,高校古代文学课教学改革策略的制定一定要以实际为根本出发点,所谓药到病除,高校在量身打造课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便是调查、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不合时宜的原因所在,其次再是根据这些分析、打磨而出的一众原因,来制定具体方针政策,尽可能的将中国古代文学课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程君.浅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20(30)
[2]王强.地方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3)
[3]王淑梅.高校古代文學课教学改革策略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20(03)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本文由: 文学教育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学教育杂志社编辑部
2021/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