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文学教育》版面紧张,请大家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 : wxjy@wxjyzzs.cn
文学教育版权信息
文学教育封面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出版:《文学教育》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1672-3996

国内统一刊号:42-1768/I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语   言:中文

出 版 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wxjy@wxjyzzs.cn

在线编辑QQ :1835107651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wxjy@wxjyzzs.cn

QQ: 1835107651

官方网址: www.wxjyzzs.cn

[文学教法]例谈散文美育点的开发

时间:2021/12/12  点击:533


       

本文发表于《文学教育》 2021年4期

黎平

内容摘要:《壶口瀑布》是一篇语言优美,风格壮美崇高的游记散文,教师可以尝试从审美的角度创新教学。本文基于美学视角,从美的表达和美学风格两个角度来开发美育点,旨在为初中散文细读与教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美育点 《壶口瀑布》 初中散文

《壶口瀑布》是统编本初中语文第五单元第一篇游记散文。在梁衡笔下,壶口瀑布的景致或以其威慑力或凭壮美,编织成了几幅渐变的美的画面。文中第二段写了雨季水势浩大的汹涌景象,呈现了一幅雨季河水横溢图;第三段中作者从容观瀑,壶口瀑布以深不可测的形象、恢弘的气势引发作者激昂的愉悦感,可谓旱季河水驰骋图;第四段从四部分展示了旱季河水分流图:大水冲龙凿、洪流两边涌、小水各路走、细水顺壁挂;第五段旱季河水剁石图,以石衬水,显水之力量。这些美景美画,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精神也油然而生了。针对《壶口瀑布》这一美篇,笔者将从美的表达和美学风格两方面挖掘美育资源。

一.美的表达:语言的丰富多彩

老舍说认为文学语言“它还须在尽责之外,使人爱读,不忍释卷。它必须美。”[1]P70《壶口瀑布》的文学语言极富艺术性,准确、适切又生动的用词以及多种句式地灵活切换在这篇散文中被完美地统一起来,达到了美美与共。对本篇文章语言的品析,笔者认为可由一句话上升到全文的学习:

选取原句:“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刘勰认为文字“乃言语之体貌,而文章之宅宇也”[2]P420,《壶口瀑布》一文突出的特点是动词精准,表现力强。为了更好地品味文中动词的使用,教师可把原句改为: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与原句相比,这种改法缺少了“挤着、撞着,推推搡搡”等动词,语言的节奏感和动感逊色多了。河水“挤”着“撞”着“推”着,赋予水以小孩调皮嬉戏的动作,好不活泼热闹!同时,动词的运用又可以显河水水量之多、水势之大,生动形象地展现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这些都是名词、形容词难以达到的效果。然后由这一句铺展开,让学生找出文中俯拾皆是、巍然大观的动词,引导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分析其表达效果,并顺势引导学生体会概括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的区别,感受梁衡用词的高妙,从阅读中学习写作。

再改:在原句的基础上,将“推推搡搡”改为“推搡”,删除“排排”“堆堆”两个词语。对比来看,原句巧妙运用了叠词如“排排”“推推搡搡”“堆堆”,使壶口瀑布的气势变得可触可感了,气势更浩浩汤汤、酣畅淋漓了,读来朗朗上口,极富节奏感,赋予了文章音乐美。再放眼全文,文中共用叠词30个,情感丰韵。如果考虑运用比读法、美读法,入情入境地诵读,使学生欣赏“叠”中景,感悟“叠”中境,既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共鸣,又有利于良好语感的培养,这样,文本语言就转化成学生的个性化语言了。

三改: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不断挤撞推搡,不断前呼后拥,不断撞向石壁,黄浪霎时碎成白雪。从形式上看,改完后的语言文字更加整齐划一,但读来略显生硬。相较之下,原句语言既不单调乏味,又不杂乱无章,达到了和谐统一的表达效果。从内容上看,本文中的壶口瀑布不像其它瀑布一样整齐跌下来,它不断挤撞推搡,凌乱而下,它最大的特点是狂放奔腾,无拘无束,整散句的运用把壶口瀑布凌乱美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句式亦在全文中多次使用。

三改后,再把目光聚焦到原句。除了动词、叠词和整散句的使用,四字词的运用也是妙笔生花。“千军万马”“前呼后拥”“排排黄浪”“堆堆白雪”,作者倾力刻画壶口瀑布的态势,这种态势词语在文中还表现在扑面而来、如丝如缕、浪沫横溢、水侵沟岸、潺潺成溪等;另有描瀑布之声音如涛声如雷、震耳欲聋;有描瀑布之精神如博大宽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柔中有刚、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等。这些四字词语丰富了文章的文学性和美感,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是难得的美育资源。

当然,文学的“文”,起初通“纹”,文学作品的创作也离不开必要的修饰、装饰。这种“纹”在《壶口瀑布》中体现为多种修辞的运用,因而语言的教学还需结合修辞。文中修辞手法多种多样,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等。单从比喻修辞手法看,全文共用比喻13处,明喻、暗喻、递进比喻句、多角度比喻句浑然交融,正是这些修辞的运用,文章的表情达意在广度与深度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美学风格:壯美与崇高

1.壮美

壮,大也(《说文》),故壮美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大美”。孔子、孟子和庄子等先贤都探讨了“大美”,尤其是庄子有关“大美”的论述上升到了审美范畴。庄子认为天地含有大美的意境[3]P320,可见“大”和美是息息相关的。他还对“大”作了具体形象的描述,在《逍遥游》中,大鹏在无边无际的天空展翅飞翔时,其翅就像朵朵白云[3]P2,广大无边,形象巨广。神人以清风、甘露为食,乘云气驾飞龙,四海为“家”[3]P9,境界宏大,气势磅礴,大鹏和神人正是大美的形象。壮,又健也《广雅》。“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4]P72,《劲健》中对壮美风格作了形象化喻说,高峻、遒劲有力,这种作品风格与人的神气无阻无隔。《文心雕龙》也指出为文需“刚健既实”[2]P320。

这种“大”美和“健”美在《壶口瀑布》一文展示得淋漓尽致。作者在雨季观瀑时,水汽是扑面而来,何其壮观!枯水季赏瀑时,河水“排排涌来”,水势如“千军万马”,作者特意用了挤撞推搡等雄健有力的动词。当河水涌入龙槽时,流水不是一小束,而是一川大水,经过一跌、二跌、三跌、四跌,如飞毯抖落,如钢板出扎,节奏骏快,刚健有力,蔚为壮观!大的流水、大的流水声、壮丽的流水态势,广袤的背景,若能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壶口瀑布这种巨大的形象无疑能带给我们视觉上的盛宴,以恢弘的气势、壮阔的境界激发我们的豪情。

2.崇高

西方美学的崇高理论不同于壮美,壮美风格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处于和谐状态;崇高美常伴随痛感与不适,与“悲剧”相关[5]。朗吉弩斯在其修辞学著作《论崇高》中首次提出了崇高的概念,但崇高在审美范畴的确定始于博克,随后,康德、席勒、黑格尔等进一步发展了崇高的美学内涵。其中,康德对崇高的认识多表现在自然界上,在康德看来,崇高常常包含着一些混沌和恐怖的无限无形的事物。可见他认为的崇高离不开物的气势,即物体体积、力量的巨大。

《壶口瀑布》中的崇高美便体现在物的恐怖混沌上。在雨季观瀑时,首先以旁人的视角说出壶口存在危险,预示自然景物将带给人一种畏惧感。接着不见瀑布先闻其声,“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的涛声”,等到目睹瀑布时只能远远看见大水“冲进去,冲进去”,实则“什么也看不见”,雨季的壶口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处于不和谐状态,主体对客体有着“可怕的警觉。”雨季观瀑这一部分学生多以为是“闲笔”,实际上闲笔不闲。正是因为雨季的瀑布给人带来一种“威胁”,让人惊悚,所以作者“匆匆逃离”,才有了枯水季从从容容地观瀑,有了心理补偿的需要,从而引出下文详细的核心景观描写。

黑格尔则认为崇高表现在矛盾的冲突中,在这种冲突出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力量。在《壶口瀑布》的最后一段,作者巧妙地联系起人与环境的“对抗”以及“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的名言。一般来说,自然界的水是无色無味的液体,分外柔和,“人常以柔情比水”。石头是坚硬且不易变形的,若要形容友谊等情感不可动摇,我们常用成语“坚如磐石”。水、石头本是无生命的,但在《壶口瀑布》中,作者反其道而行,它写水有鬼斧神工的力量,以至于石头被凿得窟窟窍窍,以此表明水“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立抗争”,展示出无与伦比的威慑力,借此印证水滴石穿的说法,也展现了水与石的“对抗”关系。当然,这一崇高美在教学中可以围绕“刚柔并济”的哲理美进行分析。作者紧接着巧用人的比喻,说明人在环境的重重压迫下也会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而这种爆发正是源于物对人的压迫。

写水写石都只是作者情感的酝酿,当这种情绪郁结到顶点,就有了最后的神来之笔,“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一句既表明了壶口瀑布是在水和石的“搏斗反抗”中形成的,也表明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忍辱负重、历经磨难,当负重达到顶点时也会有奋力相搏的一瞬间,从而点明黄河刚柔并济、坚韧刚强、无往不胜的伟大性格与伟大精神,而这种对黄河的赞美,实际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歌颂。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壶口瀑布中的崇高美,引发他们的满足与愉快,从共鸣中体会作者熔铸于文字中的深厚情感,加深对《壶口瀑布》一文的审美体验。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文本优势开发美育点,当学生与文本、作者和壶口瀑布有了邂逅,也将和作者一样,从这邂逅中获得美感。正是在对美的感受和鉴赏中,文学的意涵更加丰富,人的精神也在丰富,在成长,在蜕变。

参考文献

[1]老舍.老舍文集(第十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曹础基著.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张国庆著.《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5]祁志祥.“崇高”检讨——美的范畴研究系列之二[J].社会科学研究,2015(03):137-145.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本文由: 文学教育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学教育杂志社编辑部

2021/12/12

上一篇:[文学教法]高校古代文学课教学改革策略
下一篇:[文学教法]浅谈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